在家庭纷争的舞台上,遗产继承常常成为刺痛亲情的利刃,让血脉相连的亲人陷入针锋相对的困局。本文讲述的这起遗产继承纠纷案中,当事人剑拔弩张,矛盾重重。面对复杂的财产关系与尖锐的情感冲突,作为法官不仅要抽丝剥茧探寻真相,更要以法理为据、以情感为媒,通过调解最终让亲情战胜利益,使纠纷在温暖中落幕。本起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展现了司法的温度,更诠释了法治与德治融合的力量。
抽丝剥茧,迷雾中的真相探寻
接手这起遗产继承纠纷案时,调解室里剑拔弩张的气氛几乎凝结成霜。原告王某一红着眼眶控诉子女 "忘恩负义",邢某则攥着文件袋,言辞间满是对父亲多分遗产的戒备,远在外地通过电话同步参加调解的王某三也表现出对王某一的诸多不信任,连旁听席上的王某四都成了矛盾焦点——他是否有权继承,像一根刺扎在几人之间。
为厘清复杂的财产关系,我带着书记员走访社区、银行、房产局、民政局。通过调查发现,王某一与王某二双方均系再婚,王某三是王某二婚前之子,王某三的父亲死亡后,王某二改嫁生育邢某,后王某二与邢某父亲离婚,于2004年开始与王某一同居生活;后于2013年登记结婚,而王某四是王某一婚前之子,王某一在妻子去世后一直独居生活,王某一与王某二同居时,王某四已成家独立生活,王某三已成年并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王某二于2025年3月因病去世。调解室里,原被告双方剑拔弩张,每个人都盯着财产这块 "蛋糕",恨不得多争一分。双方不断抛出对财产分配的不满,争吵声此起彼伏。银行流水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是29万余元存款在治病、丧葬等支出后,仅剩7万余元的残酷现实。最棘手的是那笔下落不明的 "四金",各方都坚称"没见过",却又互相猜疑。当我把王某四因未形成抚养关系不具备继承权的法律依据摆在桌上时,本以为能缓和矛盾,却不想邢某拍案而起:"那房子和存款,凭什么他爸要占大头?"
以情破冰,法理交融的艰难调解
调解首日,我把会议室的椅子摆成一圈,关掉刺眼的顶灯,只留暖黄的壁灯。"先说说心里话吧。"我递上纸巾,听王某一哽咽着回忆和老伴一起修缮平房、攒钱买房的日子,邢某却突然打断:"这些年我们也没少照顾我爸!"争吵声中,我翻开民法典继承编,逐条解释配偶、子女的法定继承权,又掏出计算器现场演示遗产分配公式:"法律不是要拆散你们,而是要给每个人公平的保障。"
但冰冷的法条难以融化亲情的坚冰。第二次调解恰逢雨天,我看着他们湿漉漉的衣角,讲起 "六尺巷"的故事:"张英让出三尺地,换来了邻里百年和睦。你们是血脉相连的亲人,难道要为了这点钱,把家拆得四分五裂?"见邢某若有所思,我又拿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册:"'和谐''友善'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要我们用行动守护的珍贵价值。"
春风化雨,裂痕处开出和解之花
经过几次调解,当王某一向法官陈述与王某二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时,邢某突然捂住脸啜泣:"我妈走前还念叨,让我们照顾好我爸......"随后默默把水杯推到父亲面前,王某一颤抖着接过水杯,终于说出那句:"咱们好好商量,别让你妈在天上看着揪心......"王某三在远程电话里也道出了对王某一的理解与自己的懊悔。
最终的调解协议上,房屋与存款的分配方案大家都签上了名字。看着他们签字时交叠的手指,我知道,这场持续数月的纷争,终于在亲情的温暖中画上了句号。
法官寄语:法治与德治的永恒追寻
合上这本案卷,我时常想起调解室墙上的"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标语。每一起案件都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复杂,也折射出法治的光芒。作为法官,我们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当我们用法律定分止争,用情理修复裂痕,就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念:遵法守德方能家和业兴,以法治与德治的双重力量,才能构筑起社会和谐的基石。愿每一次调解,都能成为照亮人心的法治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