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数年的工程款让建筑公司的账上早已捉襟见肘,催款的电话快把老板的手机打爆;化工企业却攥着工程质量报告寸步不让,办公楼墙面的裂缝成了拒付的“铁证”。剑拔弩张的对峙里,这笔钱像块烫手山芋,谁都不肯松口。2019 年签下的合同明明写得清清楚楚,工程交付时双方亦当场确认,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当双方带着满肚子火气跨进横头山法庭的大门,连调解室的空气都仿佛凝住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横头山法庭,看看僵持数年的死局如何豁然开朗?
▲桦川法院横头山法庭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调解
桦川县人民法院横头山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近日成功调解一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彰显了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效。据悉,2019年某建筑公司与某化工公司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前者承建后者办公楼及厂房工程。工程竣工交付后,化工公司以质量问题为由拖欠尾款,建筑公司多次催讨无果后诉至横头山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高度重视,迅速梳理卷宗,实地走访工程现场,并咨询专业机构判断质量问题。秉持“小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法庭积极组织双方开展调解工作。调解初期,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化工公司坚持以墙面裂缝、漏水等问题拒付尾款,建筑公司则强调工程符合合同标准且已通过初验。
为打破僵局,法官一方面向化工公司释法明理,指出质量问题不能成为拒付全部尾款的合法理由,阐明拖欠款项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建筑公司理解对方担忧,组织双方实地查看工程。结合事实与法律,法官明确责任划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化工公司支付尾款,建筑公司限期修复质量问题,纠纷圆满化解。
这起案件的圆满化解,是横头山法庭将新时代“枫桥经验” 融入司法实践的鲜活注脚。从实地查勘到法理疏导,从打破僵局到达成共识,法庭用耐心与专业让矛盾在基层消弭,既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更守住了区域营商环境的公平底色。
点滴实践彰显司法温度,细微之处夯实发展基石。横头山法庭以调解促和谐、以公正护发展的举措,聚焦涉企案件,通过提高审判效率、缩短审理周期降低企业成本,坚持公正司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权益。同时,积极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助力企业防范风险,不仅为企业纾困解难,更构建起司法服务营商环境的“连心桥”。这既是 “小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治理智慧的生动诠释,更是基层法庭以法治力量护航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为辖区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